MaoDun Stdioes
 首页  动态报道

吕周聚丨兰蕙葳蕤结硕果,茅盾研究迸生机 ——评《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

发布时间:2021-05-14  发布人:


兰蕙葳蕤结硕果,茅盾研究迸生机

——评《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


作者:吕周聚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与鲁迅、郭沫若并驾齐驱的重要作家,关于三位作家的研究皆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鲁迅研究以《鲁迅研究月刊》《上海鲁迅研究》《绍兴鲁迅研究》为中心,郭沫若研究以《郭沫若学刊》为中心,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阵地,能够比较集中及时地展示鲁迅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的成果,而茅盾研究则没有这样专门的学术刊物。关于茅盾研究的相关成果零散地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学界亟需一个集中展示关于茅盾研究成果的书刊。在这种情势下,赵思运和蔺春华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自觉地承担了汇编《茅盾研究年鉴》的任务,《茅盾研究年鉴》自2012年起连续出版至今。由赵思运、蔺春华主编的《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便是他们主持的茅盾研究年鉴系列之一,这本年鉴搜集了从20162017年与茅盾有关的研究成果、事件、史料,呈现出全面性、前沿性、史料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茅盾研究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回落之后,进入21世纪后又迸发出新的生机,学界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茅盾研究专家,发表、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赵思运和蔺春华在编辑茅盾研究年鉴时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方面要尽可能涵盖与茅盾有关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则力求在编辑体例上有所创新。他们共设了四篇:第一篇是“茅盾研究大事记”,将20162017年学界出现的茅盾研究事件囊括进来,以月为时间单位来梳理全国学术界出现的茅盾研究事件,如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和中国茅盾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远东文学研究暨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的系列活动,钟桂松《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茅盾研究专家查国华、钱谷融、曹万生病逝的消息等,以新闻事件的形式展示出这两年间茅盾研究界所出现的种种事件,让读者能够了解茅盾研究界的动态变化;第二篇是“重要论文”,选编这两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计34篇,其中又分为“论衡”、“重估”、“史料”、“域外”四个专题,全面展示出茅盾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编是“论著评价”,对这两年间出版的与茅盾有关的6部学术著作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编是“论文索引”,其中又分为“期刊论文索引”和“报纸论文索引”两部分,前者共收53篇词条,后者收入22篇词条;此外,还增加了“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共收入14篇研究茅盾的硕士学位论文,并介绍其主要观点和内容。这些相关信息展现出这两年间茅盾研究的全貌,体现出编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为茅盾研究者提供具体详实的史料索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茅盾研究资料集。

这两年中的茅盾研究成果数量非常可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将所有的研究成果皆选入其中。两位主编下了很大功夫,凭着敏感的学术嗅觉,从大量学术论文中挑选出具有重要创新性和学术性的论文全文收入,展示出茅盾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前沿性和典范性。这两年学术界对茅盾的宏观考察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如杨扬的《上海的文学经验——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将茅盾和张爱玲放在上海文学场域内进行比较,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分析,概括出他们所代表的两种文学类型,并探讨其形成的复杂原因。赵学勇、高亚茹的《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探析》将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现象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思考,探讨其“未完成”背后的各种复杂的原因,指出这种“未完成”与茅盾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认知方式以及创作策略紧密相关,是茅盾以文学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的结果,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茅盾在文学的功利性与审美性之间的价值取向,而且折射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困境。阎浩岗的《茅盾与20世纪中国土地革命叙事》研究茅盾的乡村叙事,指出其与“典范土地革命叙事”之间的重要差异,即茅盾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破产、中国农民贫困化只是新近发生的事,其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入侵,而非封建土地制度的直接结果,这导致茅盾笔下的地主、农民与“典范土地革命叙事”中的地主、农民形象有所不同。李继凯、李国栋的《茅盾与大西北的结缘》通过考察茅盾在大西北两年的生活经历,探讨大西北文化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茅盾由此获得了一般现代作家所未有的全新审美体验。高旭东的《论茅盾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的矛盾与张力》从茅盾文学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实践之间的龃龉切入提出问题,深入探讨“五四”时期茅盾客观写实的理论倡导与文学研究会创作倾向的矛盾、茅盾早期小说与其理论倡导的矛盾、茅盾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与左翼理论的矛盾,指出茅盾的创作正是在这种矛盾与张力中实现了艺术的独创性。李玲的《茅盾社会进步视野下的妇女解放理论》探讨茅盾妇女解放理论,发现茅盾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矛盾性,认为他徘徊于社会本位与妇女本位之间,既有出于男性立场对女性世界的真诚关怀,也有明显的男性中心立场之偏颇。此外,李宗刚和谢慧聪的《传统文化在民国教育体制下的整合与提升——以茅盾早期作文与教师批语为例》、钟海波的《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余连祥的《商务印书馆的用人机制与茅盾的成名之路》、赵思运的《茅盾译诗的症候式分析》、蔺春华的《论文本细读在茅盾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重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等论文选题角度新颖,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为茅盾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空间。学术界对茅盾经典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依然是学界关注研究的重点对象,学者们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掘,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对其做出新的阐释,如龙其林、赵树勤的《茅盾自然主义的创作实践与认同危机同——以<子夜>为中心》、周仁政的《逻辑理性建构与茅盾<子夜>的革命叙事》、妥佳宁的《从汪蒋之争到“回答托派”:茅盾对<子夜>主题的改写》、赵丹的《论<子夜>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危机反映的真实性》、葛飞的《作为畅销书的<子夜>1930年代的读者趣味》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子夜》进行重新解读,对《子夜》的风格、主题等做出了新的阐释;此外,罗维斯的《精英的离散与困守——<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绅缙世界》、朱献贞的《多多头是一个“新农民”?》对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农村三部曲”进行重读,并对其做出了新的阐释。   

       茅盾是一位享誉国际的重要作家,在海外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茅盾,并在茅盾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编者以国际视野来关注茅盾在海外的研究进展,编入这两年中海外茅盾研究的重要成果,裴亮的《轨迹与方法:竹内好的茅盾论》比较战前和战后竹内好对茅盾的一系列译介与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巨大“反差”,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反差”的复杂成因。阿克萨娜·彼得罗夫娜·罗季奥诺娃的《论茅盾对苏联儿童文学的兴趣》、陆志国的《茅盾的苏联战争文学译介——社会学分析与解读》介绍茅盾对苏联文学的译介,探讨其与苏联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切入来探讨茅盾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曹嵘的《茅盾文学在日本——以<子夜>对堀田善卫<历史>的影响为例》、张岩的《“命运女神”与“时代女性”的遇合——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与北欧神话的关联性研究》、吕周聚的《论茅盾与美国左翼文学之关系》、杨华丽的《茅盾与斯特林堡——从<茅盾全集>的两条注释谈起》等皆从具体问题切入,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茅盾作品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出茅盾研究的最新进展。

《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多方位地展现出茅盾研究在20162017年间的最新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视野开阔,态度严谨,体例新颖,具有全面性、前沿性、典范性和权威性,为文史专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对推动茅盾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吕周聚,男,山东莱阳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鲁迅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出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沉思录》《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十六讲》《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网络诗歌散点透视》《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因素》等著作,主编《简明巴金词典》《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新编》等著作多部。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1911-1949)”、“百年中国文学思潮中的美国因素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文体的多维透视”、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当代不良文化现象批判”、“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等;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荣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2项。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