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历史
一、成立
1981年3月27日茅盾谢世后,同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期间,由罗荪、黄源、林焕平等前辈和叶子铭、孙中田、邵伯周、庄钟庆、丁尔纲等中年学者共同发起筹建全国茅盾研究会。
筹备小组由沙汀任组长,罗荪、黄源、许觉民、林焕平、叶子铭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孙中田、邵伯周、乐黛云、庄钟庆、丁尔纲、查国华等23人,由李岫任秘书。
经过多方筹备并获得茅盾亲属韦韬的大力支持,中国作协书记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写了请示报告,提出成立中国茅盾研究学会,编辑出版四十卷本《茅盾全集》,在北京、桐乡两地建立茅盾故居等三件大事。
1982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01次会议作出决定,并下达了“通字(1982)85号通知”,正式批准了作协的报告。
1983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首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期间,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茅盾研究学会。
学会成立的宗旨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方针,广泛团结全国茅盾研究工作者,推动茅盾研究广泛深入的开展与交流;同时,对《茅盾全集》的编辑、茅盾故居的筹建,以及茅盾手稿、书信、墨迹的搜集等项工作,发挥积极配合作用,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以上摘自孙中田《中国茅盾研究会成立八年来会务工作报告》)
备注:学会原名为“中国茅盾研究学会”,1991年在民政部重新登记后改称“中国茅盾研究会”。
第一个八年(1983——1991)
一、举办四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及讲习所
第二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2月6日至12日在杭州举行,代表100余人,论文90多篇,讨论内容主要涉及茅盾的文艺理论和小说创作。第三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7月4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为茅盾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与会者近100人,收到论文70余篇,中心义题为“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夏衍致开幕词,张光年作报告,鲍昌(作协书记)发表长篇讲话。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厦门举行,近80名国内外学者出席,论文50多篇,中心议题是“茅盾与中外文学”。第五届全国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7日至11日在南京举行,代表近100人,论文50余篇,中心议题是“茅盾与中外文化”。
1985年8月11日,学会、桐乡市文化局、湖州师专在湖州市联合举办“首届全国茅盾研究讲习会”,黄源副会长出席,叶子铭、邵伯周、丁尔纲、庄钟庆、查国华等到会作学术报告。1985年10月8—12日,吉林省东北师大中文系茅盾研究室和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科在扬州合办“青年茅盾研究者笔会”,参加者32人,叶子铭、孙中田等与会并作学术报告。
二、编辑出版茅盾研究资料与著述
1.抽出主要学会力量从事四十卷本《茅盾全集》的编辑、校勘、注释、出版工作。
2.1984年创办了《茅盾研究》丛刊,并出版5期。 《茅盾研究》简介与目录
3.将提交研讨会的部分论文结集出版,1983年出版《茅盾研究论文集》(上、下)、1987年出版《茅盾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论文集简介与目录
4.学会会员在茅盾研究的诸多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关于茅盾的文学道路、创作历程和作品研究。这方面继吴奔星的《茅盾小说讲话》,邵伯周、叶子铭的《茅盾的文学道路》《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的增订再版,孙中田和庄钟庆又相继出版了《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茅盾的创作历程》,之后又出现了一批作品研究和专题研究著作,如叶子铭的《茅盾漫谈》,丁尔纲的《茅盾作品浅论》和《茅盾散文的欣赏》,刘焕林和李琼仙的《茅盾短篇小说欣赏》,钟桂松《茅盾少年时代作文赏析》等。
关于茅盾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如朱德发《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曹万生的《理性、社会、客体——茅盾艺术美学论稿》,杨健民《论茅盾早期文学思想》,丁亚平《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史瑶、王嘉良等的《茅盾文艺美学论稿》等。
茅盾传记、茅盾年谱以及有关茅盾生平、创作的回忆论著、论文大量涌现。如邵伯周《茅盾评传》,孙中田、李国庆的《茅盾》,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李标晶《茅盾传》等。此外还有一些专题性、断代性的传记研究和史料发掘。
茅盾著述与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编辑工作也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如孙中田、查国华合编的三卷本《茅盾研究》,唐金海、孔海珠、周春东、李玉珍合编的两卷四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 茅盾专集》,李岫《茅盾研究在国外》,庄钟庆《茅盾研究论集》等。
总的看来,学会成立八年来从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茅盾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地进行。十年动乱中被歪曲了的茅盾形象得到了恢复,被极“左”思潮否定了的茅盾研究成果重新被确认;茅盾研究队伍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而且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梯队结构;一大批富有创造性、开拓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面都远远超过文革以前,从而形成了茅盾研究的新局面。
(以上摘自孙中田《中国茅盾研究会成立八年来会务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