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阅可喜成果 呼唤新的突破——全国第三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
钱诚一
第三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四日至九日在北京举行。除河北、西藏、台湾三省区外,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共提交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这次学术讨论会是茅盾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七月四日上午,全体代表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商务印书馆和中国茅盾研究学会联合召开的纪念大会,听取了夏衍同志的开幕词和张光年同志题为《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的报告。鲍昌同志出席了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并就当前文艺界的情况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茅盾研究如何深入等问题,发表了长篇讲话。他们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同志的热烈反响和极大兴趣。
这次会议从“文学家与革命家完美结合的茅盾”这一高度,围绕着进一步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
在会议的发言和论文中,与会同志高度评价了文学家和革命家相统一的茅盾,在我国新文化发展的每个重要时刻的开拓性贡献。大家一致认为,茅盾的理论倡导和文学批评,不仅发展了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坚实基础,并为中国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廓清了道路。而他的浩瀚宏富的文学创作,准确地记录了时代的脉动和人民心灵的历程。特别是那些富于史诗品格的中长篇小说,构成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完整编年史。不但为新文学树立了反映时代、推动时代前进的优良风范,而且以深沉的哲理思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并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茅盾作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智慧水准的优秀代表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茅盾坚持紧密联系人民命运和社会进步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坚持文艺反映时代推动时代前进的社会功利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创作个性中的时代性、社会性、史诗性追求,审美意识中的崇高性、悲壮性特征,无不导源于他对共产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理想与坚贞信念,也是革命家的茅盾在文学茅盾身上的生动体现。这是与会同志在讨论中获得的共同认识。
由于把握了“文学家与革命家完美结合”这个新的视点,因而这次会议对茅盾的理论批评建树和文学创作成就的认识与评价,显然与实际情况更加切近了。但正如一些同志所说的,对于象茅盾这样一位思想深沉、著作等身的革命文学巨匠,我们的认识至今还是不够全面深入的。周扬同志在第一届讨论会上曾说:“认识一个人,特别是认识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时间”,确是至理名言。
这次会议虽与上届讨论会仅隔一年多时间,但从提交的论文和会议发言来看,无论在研究的广度或深度上,都有新的进展,具体表现在:
一、宏观意识的强化和研究个性的追求。
上届讨论会所形成的宏观研究趋势,在这次会议上继续强化。无论对茅盾的理论或创作,研究者们多着意于整体性综合性的宏观开发,力求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衍进中的纵向考察,和世界范围文学发展广阔背景下的横向比较,以把握其总体特征与内在规律。即以茅盾小说研究而论,宏观研究论文就占了压倒多数。它们或对人物形象系列进行整体审视;或与其他作家笔下的同类人物参照比较;或在基本主题的回溯中,揭示茅盾小说的传承关系;或从中外文学借鉴体系的撞击、调整和渗透,探寻茅盾小说创作中的历史连续性及个人独创性。学术视野是相当开阔的。这就为研究意向的多方面伸展创造了条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路向。比如,有的从茅盾中长篇小说与中国现代史同步发展趋向的考察中,把握其社会编年史特征;有的从茅盾小说的时代性社会性史诗性特征入手,勾画其典型提炼的深化过程;有的则通过外在表现、内部规律、形成原因和认识价值等方面,探讨茅盾小说的理性化特征。仅有的几篇微观研究论文,也观点新颖,或提出了可以作为宏观中介的课题。
在宏观意识强化的同时,研究个性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从一到多的变动中。基于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描述性视角,正在为多种视角群芳竞秀的热闹景象所代替。茅盾文艺批评研究中,除了传统社会学批评的描述性视角,还有从审美视角和心理学视角阐发其美学价值和整体意识的文章。创作研究中,也出现了从创作心理探讨小说人物由观念到形象的孕育过程,通过人物心理趋向考察茅盾艺术构思的整体性特征,和从语言学视角探寻茅盾小说的“潜藏之美”等多种“切入”方式。此外,还有从发生学视角,通过主体建构中对西方文艺理论的认同和超越,阐释茅盾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探索,和以定势理论发露茅盾艺术思维特征的尝试。这些文章或许不无偏颇,但以鲜明的个性引人瞩目。
二、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但深层掘进是主导趋向。
研究领域的拓展,不仅在于提出了茅盾与神话、茅盾与少数民族作家、茅盾与现代文学史等新的课题,还在于填补了老课题研究中的空缺。例如茅盾论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等文论研究中的专题,这次也有同志作了探讨。
但作为主导趋向,似乎还不是新领域的开拓,而是老课题的深层掘进。其突出表现是研究层次由外向内的变化。这也正是宏观意识强化和研究个性张扬的必然结果。
关于茅盾的美学思想,在前两届会议上虽已涉及,但多从评析其文艺思想或创作的角度接触这个课题,缺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把握并具有相应理论深度的系统研究,严格说来尚处于表浅层次,但这次局面有所改观,不仅有同志继续在茅盾的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和小说散文中精耕细作,剔刮梳理美的精灵,而且有同志开始了颇有气势的宏观观照。有的梳理了茅盾早期美学思想的内容和发展脉络,并概括出零散中见相对完整,精粗相杂瑕瑜互见,受制于人道主义进化论思想和艺术意识与阶级意识呈不平衡状态等特点;有的则分别从主张艺术直抒于情的“意绪”说的形成期,窥测艺术美感的本质在寓社会功利于主体直觉的发展期;和提出“醇酒”说的成熟期,对茅盾艺术美感本质论的历史都进行了破茧精采的宏观审察。并进而评述了它在中国马列主义美感本质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对茅盾小说的研究,人们不仅要求超越对单篇作品“正者”式赏析性评价的初级形态,而且力图实现从社会历史价值的单一评判,到多方探求其内部规律和审美价值的纵深推进,于是在多种视角之下,出现了茅盾小说的创作心理、典型提炼、时空处理、理性特征、史诗风格等多侧面的全方位审视。这类文章,由于程度不同地开发了新的研究层次,而且不少又出自青年研究者之手,因而并非无懈可击,但致力深层掘进的势态和走向却清晰可见。
三、某些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
茅盾思想发展的研究历来比较薄弱。直到这次大会,研究范围也还是侧重在文艺思想方面,而对构成其思想整体的其它诸多侧面则较少顾及。但可喜的是,这次大会不仅增添了有关茅盾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和对他在少年时代、商务十年、北伐及左联时期的活动和思想变迁径路所作的专题论述,并且有的同志也作了总体描画的尝试。这些成果,为茅盾思想发展这个综合性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另一个薄弱环节,茅盾散文的研究,这次也引起了重视。论文数量虽然不多,探讨的问题却是不少。有的论述了它们内涵深厚、布局严谨、语言丰美、风格多样等思想艺术成就;有的则从创作角度,概括出若干基本特色,并在比较分析茅盾写于不同时期三组抒情散文的基础上,对他散文创作的短长提出了新的看法;还有的则从文体论角度,总结茅盾对我国散文体裁理论的卓特贡献。但遗憾的是茅盾杂文研究仍未得到应有关注。
四、宽松融洽的气氛催化着伴随焦灼感的强烈突破意识。
这次会议是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术空气也相当活跃。出现了老中青三代茅盾研究工作者切磋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茅盾研究新突破的可喜景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既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但也展开认真坦诚的争鸣。比如有同志认为,全面把握文学家与革命家相统一的茅盾,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任何将两者割裂、对立的做法都势必无法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茅盾。有同志就提出质疑:在茅盾那里这两者的结合统一是主导面,但是否还有不那么统一、或结合得不那么完美的一面?我们既要尊重对象又要超越对象。对诸如茅盾心理性格特别是沉潜意识中情与理的相激相荡,一些作品中倾向性与艺术性的不平衡状态等问题,应当深入研究,作出理论回答。另外,在对茅盾早年接受维新思想影响的认识,对“为人生的艺术”与“为无产阶级艺术”的评价等问题上,也都存在不同看法。这些问题虽示及全部充分展开讨论,但这种学术自由的氛围,无疑催化着与会同志中普遍存在的要求突破现有研究格局的强烈愿望。这种伴随着焦灼感的突破意识,在与会的青年同志那里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认为现有的茅盾研究观,无论从观念产、方法到标准都已显出了它的传统性。要开创新局面,就必须更新文学观念,引进新的研究方法,抛弃机械论的传统批评标准。会议期间,他们还组织了“茅盾研究如何突破”的专题座谈,不仅得到会议党组和学会理事会的热情支持,并把他们的专题讨论纳入大会的正式日程,讨论引起了广大中年同志和前辈专家的浓厚兴趣。
但是,在现有研究格局必须突破的一致认识下,大家对如何突破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首先在于新方法的引进,有的则认为关键还在观念的更新;有的主张从加强研究的当代性着手;但有的强调当代与历史唯物主义两者不可偏废。看来意见还未统一,也很难统一,更不必强求统一。因为学术空气的充分自由和研究个性的高度张扬,才是促成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这在会议上已开始成为强大的趋势。这就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茅盾研究崭新局面的出现,是指日可待的。
会议期间,中国茅盾研究学会还按照章程,民主选举了本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