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学术回顾  历次学术会议

2000年春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3-04-18  发布人:管理员
 

钟海波  李丹

由中国茅盾研究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全国茅盾研究学术会”于2000423~25日在西安召开。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万树玉代表学会会长叶子铭向大会致开幕词。来自山东、河北、内蒙古、浙江、北京、广州、南京、西安等地的专家、学者近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茅盾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茅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讨论会上,与会者对茅盾研究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并对以往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以及特点进行了认真总结。万玉树回顾了茅盾研究的历史。他说,中国茅盾研究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研究成果颇丰,出版专著有40多部,发表研究论文近千篇。概括起来茅盾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茅盾的文学地位作出了更科学、更公正的评价,对茅盾小说创作的时代性、史诗性、人物系列性作了归纳;对茅盾文学评论的系统性、针对性、说理性有所总结。而且茅盾研究逐渐深入到茅盾早期文艺思想、茅盾与少数民族文学、茅盾与儿童文学、茅盾与外国文学、茅盾与郑振铎等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②茅盾研究在同一角度、同一方面的问题研究上不断深化。关于茅盾生平的资料更翔实,现有《茅盾传》4部,茅盾评传3部。过去的传记往往在叙述中加以适当的评论,而新的评传,在叙述中有大量的分析,评论,观点新颖、大胆。③茅盾研究在国外越来越受重视。日本、美国已有茅盾研究专著,韩国青年学者的茅盾研究论文有9篇。国外茅盾研究重点转向亚洲。另外茅盾研究会的力量不断壮大。学会成员由1983年的77人扩大到现在的200多人,茅盾研究队伍后继有望。茅盾研究经过了由少量到大量,有局部到全部,由微观到宏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趋势。

傅正乾(陕西师大中文系)站在文学史高度对茅盾研究历史作了宏观俯瞰式描述。他说,茅盾研究从五十年代至文革前,是总体研究,如王瑶、刘绶松等人的研究;113中全会后学术环境宽松,个体研究居突出地位,出现了一批学者;80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是宏观研究、个体研究的异彩纷呈,这一阶段不仅把茅盾研究放在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世界文化背景下,而且与文化学、文艺学等学科研究起来研究。对以往茅盾研究的特点,钱诚一(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总结说,回顾茅盾研究的历史,有这样的特点:①是茅盾研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②是中老年学者对茅盾感情深,不允许有对茅盾批评的声音。造成这一局面,不是个人原因,是由研究方法造成的。社会学批评方法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王立鹏(山东社科院文学所)同意钱诚一的观点。他说,茅盾研究的高潮在80年代,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成就都凸现出来,他们是一个类型,对茅盾研究确实带有感情色彩。而这次会议几位年轻同志的论文,继承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其特点在于:①比前代研究者少了感情色彩,较公正,更辩证。②掌握的资料更奇特些。

与会者对茅盾研究现状十分关注,大家对此作了冷静客观的思考与分析。万树玉说,茅盾研究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在宏观上,全面系统、高屋建瓴的评论;茅盾在世界文化、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茅盾与国内外作家的比较分析;对《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名作之外创作的析;对茅盾政论思想的研究分析;对茅盾的学术性文论的评估分析;茅盾论古典文学,古典文学对茅盾影响。他还指出茅盾研究目前面临着三大挑战:①起点高,难度大,要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须在创新方面下功夫。②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一些学者或心浮气躁,或弃学经商。要使茅盾研究发展下去,研究者要排除干扰,潜心研究。③茅盾研究骨干老龄化。他希望青年学者把茅盾研究的接力棒传下去,他说,有新一代的努力,茅盾研究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茅盾研究一定会结出新成果。

与会代表对茅盾研究近年跌入谷底,形成共识,对此大家各抒己见。翟德耀(山东师范大学)说:茅盾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历程,有长远发展,但近几年步入谷底,相对冷落,研究生毕业论文涉及茅盾的少了,人大资料高校文摘收录茅盾研究论文也较少。究其原因:①由于文学观念的转变使茅盾研究产生了由主流(话语)到非主流(话语)的地位转变。②茅盾研究有许多框框,禁区。他认为学术环境应更宽松,对不同的声音鼓励。茅盾研究应从文学本体方面入手。黄修己(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认为,过去受欢迎的左翼作家研究,现在都处于低迷状态。经过文革,八十年代初成立了很多研究学会,作家研究达到高潮,目前进展就不可能更快,这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现象。长期以来,现代文学的研究,是对革命史的注释。这是不正常的。他说,更纯的学术研究势必与现实的关系小些,这样,研究成果存在历史价值就更长远些。范志强(河北张家口师专中文系)认为茅盾研究逐渐脱离热点,是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步入正常轨道的变现,这是一种“常态”,而以往的“过热”是一种“非常态”,所以大家不必为此焦虑。面对茅盾研究的现状,钱诚一说现在学术界不只是茅盾研究介入谷底,而是整个学术研究都处于这种状况,我们要正视茅盾研究的低迷状态。他说茅盾研究总体上方法单一,仍然以社会学、历史美学等研究方法。当然社会学历史美学的方法并没有过时,但任何方法都有亮点,有盲区,只有多种方法的适合运用,才能推动茅盾研究的向前发展。

对于如何走出低谷,张全之(山东曲阜师大中文系)认为 ,摆脱目前的低迷状态,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①进行分析还原,即对茅盾历史资料中鱼龙混杂的现象,需要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也就是对资料分析还原,这一工作能为后来人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真实的资料。②进行话语重建。茅盾研究以前没有自己的框架,使茅盾研究论争仍停留在地位之争的浅层面上。另外,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可以把茅盾的经济题材小说与当代工业题材小说比较,显现茅盾创作的特点,此外,他还建议,茅盾研究学会可以办一个周期短的小型定期刊物,或可吸引研究者投稿,促进茅盾研究的发展。

对茅盾研究的发展展望

总结茅盾研究的历史,分析茅盾研究的现状,是为了促进茅盾研究前进一步发展。因此这次会议还就茅盾研究如何以新姿态走进明天,如何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方向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范志强说,现代文学应走学术化而非政治化的道路,学术环境应更宽松。其学术化路子,应为历史化,向古代文化靠近,离当代热点远些,如此茅盾研究才会越来越深入。王立鹏认为,茅盾研究可以以茅盾为历史过程的中间物,把茅盾创作、文学评论放在文学史中研究,从他出发往前比较,看他比小说界革命进步在哪里。由他往后比较,可以看出他的局限在哪里,以及怎么受到“左”的思想影响的。阎庆生(陕西师大中文系)也强调茅盾研究要采用文学史视角,淡化政治意识,文学史是最无情的,而政治评价带有感情因素。同时,茅盾研究者要有学科综合意识,提倡理论综合,茅盾研究可吸引其它学科的学人加入。思想史起点高的学者会促进茅盾研究。还有,茅盾研究离不开二十世纪中国实际,对1957年反右时期的研究,很有潜能可挖掘,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学术研究不必像外交谈判一样取得统一认识,百家争鸣可推动学术研究。康长福(山东曲阜师大中文系)提出应注重转型期茅盾的影响研究。党秀巨(陕西师大中文系)说,信息时代允许我们对茅盾作宏观研究。

关于茅盾研究怎样吸引研究者的问题,黄修己说,①要靠茅盾自己留下的精神成果。研究方法要多元化,研究思路要百花齐放。②要加强茅盾研究的学术分量。沈卫威(河南大学中文系)认为,茅盾研究对年轻人的吸引,不单是号召的问题,学科发展要靠精神感召,靠师辈的遗产的吸引。茅盾研究要没有禁忌,不多用“崇高”等字样。这样,有兴趣的年轻朋友会对学科的承传多做一点工作。

关于对“文本”与“人”的研究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学者讨论得十分热烈。李美皆(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认为:茅盾研究更注重文本,而不是太多研究人。沈卫威认为:文本是次要的,首要的应是人,当然又不是不关注文本。卢洪涛(陕西师大中文系)认为:应把茅盾当一个人来研究,态度再宽容些。

对茅盾研究未来发展李继凯(陕西师大中文系)提出自己的设想。他说,我们可以研究茅盾与文化名人、同辈及女性等的人际关系,即设题茅盾与X;也可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茅盾;也可以研究茅盾研究队伍的职业分化,研究者中几代人年龄、职业等变化后形成的新思路,这样,会不断丰富、发展茅盾研究,以更好、更全面地研究茅盾。

李频(北京出版学院印刷系)说,对茅盾研究不要太局限于文学,他更关注茅盾的编辑生涯。茅盾对《小说月报》的改革,在编辑方面贡献很大。另外,他呼唤写一部反映茅盾心理的评传。他建议茅盾研究者会组织大家有针对性地做茅盾研究不可回避的题目:一是秦德君对茅盾创作的影响;二是茅盾在庐山的活动及心理状态。

关于对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李凌泽(陕西师大中文系)认为,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来认识茅盾的价值,才能确定其历史地位。另外只有通过开拓研究领域、促进研究方法多样化、深度化发展,才能达到建构茅盾研究的框架体系目的。钱诚一说,茅盾更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随着史料的不断被发现,可以重新认识伟人也可以重写文学史。如果每次研讨会能有针对性地探讨些茅盾研究的具体问题,这就是进步。

对茅盾研究的深入发展张华(西北大学中文系)谈了两点看法。他说,①陆文采关于茅盾的性道德研究,可以扩展为茅盾对女性问题关心的问题研究。现在两性关系继承了“五四”文化传统,衔接了“五四”妇女解放、个性解放运动的精神。②现代文化研究禁忌少了,可以研究“左”的思潮到底是什么,应划清“左与不“左”的界限。

三、对茅盾及其文学活动的评价

会上,大家还对茅盾及其文学成就进行了分析评价。

针对近年一些青年学者贬低茅盾和茅盾作品的现象,与会代表冷静、客观的交流了各自的看法。特邀代表、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讨论会上说,茅盾是对他影响很大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他一直喜欢茅盾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作品。大约在20岁以前,他已把茅盾的主要作品基本读完。茅盾作品中运用的创作方法对他的创作影响启发很大。陈忠实进一步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他说,80年末、90年初,一些青年贬低甚至否定中国现代作家的成就、不承认茅盾的文学大师地位,有些人还说自己没有受过任何中国作家的影响,他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他还说:不管社会上刮什么风、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茅盾,茅盾先生的大师地位在他的心目中是永存的。傅正乾对陈忠实的看法表示同意,他接着说,一些青年作家认为他们没有受任何中国作家的影响,这说明他们没有起码的文化常识。他们难道没有读过中专、大学,他们没有学习过鲁迅、茅盾的文章?现在有些人往往以压倒文化名人来显示自己高明,这种做法是可笑的。他们发表文章轻率地否定鲁、郭、茅,但一看他们的文章知道他们连鲁、郭、茅的作品也未曾读。谈到一些青年学者贬低茅盾的现象,范志强说:“这些学者的文章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缺乏理性的不足。他们对20世纪大家的否定等于是给20世纪文学史致了悼词。”他认为对茅盾的一味指责是不可取的。针对一些人对茅盾晚年生活的非议,李继凯认为,茅盾晚年担任文化部长,这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追求,不宜轻易褒贬。茅盾出任文化部长并不就是他人生的失误。香港不久前评选中国最佳的文化部长,茅盾名列榜首,可见他的成绩得到海内外的一致认同。确实,茅盾担任文化部长期间,以他的影响,使中国的文学再一度出现繁荣局面。比如,17年文学,长篇小说兴盛一时,应该说,这与茅盾的功绩分不开。当时,在他的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剖析小说模式”虽然有一定缺陷,但表示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功不可没。

谈到茅盾的代表作《子夜》时,张全之说,要正确评估《子夜》,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与当代文学中描写工业界改革的小说比较一下。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出《子夜》杰出与伟大。当代改革文学摆脱不了:“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小说总是写改革家身边围着几个女人,遇到阻力,去咖啡馆,或去湖边散步,稳定情绪,下了决心之后,再投入改革,改革最终成功。而《子夜》没有这样简单化处理。人物很有个性。吴荪甫的结局是个悲剧,我们从吴荪甫的结局中,感受到人生的悲凉,生命的不可摸捉。

王兵(陕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对茅盾创作的成就与失误作了两方面分析,她认为:文学研究会倡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结果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但消解了属于作家个人的个性色彩。《蚀》中有茅盾个人的生活体验所以很感人,《子夜》则缺少这种生活体验,除吴荪甫形象外,其它人物都较肤浅,所以不够吸引人。袁洪涛(研究生)对王兵的意见表示赞同。王立鹏从文学史高度对茅盾提倡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文学史意义价值予以高度评价。会上,代表们提出一些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从大会提交论文看,茅盾研究正显示出一种新的学术姿态,学者们用新角度、新方法研究茅盾,提出一些新观点。比如:阎庆生的《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从心理学角度对茅盾创作中的茅盾现象,作了合理而又深刻的分析。文章认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强化了茅盾童年时期思维功能优先发展的倾向。另外,茅盾青年后期七八年间的从政经历,使他形成了浓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它们依据于理论思维,无形中造成了对主题情感功能的压抑,导致了作家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李丹的《三重身份与复合思维》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茅盾短片小说“短篇不短”的成因,文章认为:茅盾集社会活动家、学者、作家三角色于一身是他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他首先是共识地作为社会活动家和学者,这两重身份的思维特点投射在他后起的作家身份的艺术思维里,导致他的艺术思维中先在地受到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的有力渗透,这种复合思维在他短片小说创作中表现为:喜欢或倾向于写作重大题材;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竭力追求深度广度;采用全知及由其转向人物有限视角的叙述方法,由以上特点从而形成“短而不短”的特点。陈黎明的《鲁迅、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用比较方法,对鲁迅、茅盾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问题上表现出的艺术个性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客观社会、文化原因和主体心理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文章认为由于创作主体审美取向上有不同,形成两位作家迥异的创作风格。同样以现实主义作为基调,鲁迅由于较多的吸纳了现代主意的艺术方法而属于现代现实主义。这两种不同风格现实主义的并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这两种不同的创作精神都达到了深刻揭露社会目的,取得了殊途同归的艺术效果。张全之、康长福的《茅盾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从乡土文学的建构、乡土文学实践等几方面谈了茅盾对中国乡土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李继凯的《呼唤<茅盾研究史>》指出:茅盾研究已有7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取得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格局。但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遗憾,如迄今为止尚未出现比较系统、完整和厚重的《茅盾研究史》。作者呼吁学者们能写出一部堪称佳作的《茅盾研究史》。

讨论会上,大家还就茅盾研究的热点问题,茅盾研究会接纳新成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准备充分,气氛热烈、融洽,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目的。这次会议是专家、学者的一次聚会,也是为明年即将在桐乡召开的大型茅盾研究学术会而举办的一次筹备会。会议为明年的大会还具体设计了一些论文题目,与会代表热切希望能够参加明年的大会,并纷纷表示一定完成有关论文,争取明年向大会提交。我们相信有这次会议做基础,明年的会议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