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学术回顾  历次学术会议

纪念茅盾逝世30周年暨第九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发布时间:2013-03-16  发布人:管理员
 

庄钟庆 (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厦门 361005

诸位代表:

纪念茅盾逝世30周年暨第九届茅盾研究学术研讨会,经过两天紧张的会议,今天下午即将闭幕。这次会议除了换届选举,成立新一届的理事会外,着重围绕着会议主题即“茅盾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进行既有重点,又有广泛地讨论,取得可喜的成绩。

与会者认为认识茅盾文化遗产的当下意义及价值,必须了解和评估近期国内外学界对茅盾及其研究的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讨论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掀起“重写文学史”思潮,茅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除名在众多文学经典作家之外,因此曾受到国内学者的质疑。这次研讨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继续发声,阐述作为文学大师、巨人的特色。有的学者著文和编选《茅盾作品新编》,阐释经典的内涵、揭示茅盾作为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特征,有的学者从文学风格的独特性及多样性论述茅盾作为新文学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与会学者们还以鲜活材料评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国学界高度重视评价茅盾及其作品。例如东南亚国家用华文出版中国学者的茅盾研究著作多本,新加坡华文作家还经常参加中国的茅盾学术研讨会,日本学者把《子夜》列为二十世纪十大世界名著之一。德国学者认为茅盾的长篇小说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是奠基性的,且取得成功,他还批评中国学界非难茅盾的现象,认为“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茅盾却是一个技法高明的作家!”

研讨会着重围绕着茅盾作品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茅盾的现实主义、现代性、文学与政治联姻等,从不同视角进行新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有人认为茅盾作品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这恰恰是当下文坛所缺乏的,应当大力提倡,有的与会者除了从文学观及其实践方面论述茅盾现实主义特色,同时还联系当下的文学现象,引出茅盾现实主义新特色及其价值。有的论文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茅盾作品中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代文坛的启示。《茅盾论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及其当代意义》,从小说描写引申和生发开去,论述茅盾现实主义人物描写主张并阐释其在当代文坛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颇有新意。

有些论者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是要与时俱进的,当下的现实主义创作又有很多变化,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显然“有种种不够完美之处”。言外之意,茅盾现实主义继承问题值得考虑。有的学者针对这种主张,在其论文《真实性与陌生化——茅盾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尽管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有缺陷、“但他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都是留给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值得作家们反思和借鉴。”为此论文运用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以“陌生化”手段表现生活的真实的主张分析《动摇》、《子夜》现实主义的新特点。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它为研究茅盾的现实主义问题增添新的因素。

把西方“现代性”的概念引入茅盾研究领域,这在近年来茅盾研究中时有所见。不过这次会议涉及“现代性”问题却是有特点的。有人运用“现代性”理论探讨茅盾创作的特色,论文《析茅盾<>三部曲中丰富而矛盾的现代性冲突》,对于现代性采取这样的说法,即把现代性分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论文认为茅盾早期作品的“现代性”便呈现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交错、混杂,甚至冲突的景观。这种冲突表现在女性形象上,因之《蚀》的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具有独特魅力。

针对有些论者把“现代性”融入茅盾作品,仅限于表现在作品的精神内涵方面的看法,提出还应当联系作品的艺术形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现代性”,否则便会流于偏颇。

有的与会者还运用“现代性”理论,探讨茅盾改革《小说月报》在当年的作用。这位论者认为从西方思想史来说,“现代性”是西方市场经济中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在反对封建斗争中是有一定的作用。茅盾改革《小说月报》的年代类似西方市民经济时代,因此他的改革行动被称为具有“现代性”,即是进步的举动。

与会论者从各个角度探讨“现代性”的内涵,不过无论从创作实践,或者从文学活动方面,与会论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加深与扩展了茅盾的研究。

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茅盾的创作特色,也是这次研讨会的亮点,引人注意,如《茅盾小说:政治叙事的两重视角与效应》认为茅盾的小说在政治叙事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它指出文学创作的政治叙事,存在着最基本的形态,即阶级政治和民族政治的阐释,茅盾创作政治叙事中的“民族政治”阐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这表现在他的作品“对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作了全方位的表现,当然他的创作也涉及“阶级政治”视角。这就是说非常重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阶级关系的复杂情况,同时,在政治视野中也很重视个人性,即“个人想象空间”的拓展,这就是要求阶级政治与个性表达相融合问题。该文既看到茅盾创作政治叙事的独特性、复杂性,也注意到其矛盾性,即透视其蕴涵着政治要求与个人表达的背离。

该文指出,茅盾创作政治叙事获得成功,是同茅盾以自己的独特眼光观察世界,并且将内心体验凝聚力灌注了浓厚情感的艺术审美感受分不开的。当然,作者的独特眼光,需要正确的政治立场的指导。论文指出夏志清在评价《蚀》时“抛弃了政治立场、党派立场”的作用,不承认《蚀》“强烈的”“表达的政治、党派观念”。这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从作品的政治叙事特色论及作家作品的立场,这是学者们评论茅盾创作与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研讨会上还收到论文《<腐蚀>:从小说到电影——谈茅盾的立场》。这篇论文很有意思,从两个方面论述茅盾的立场,一是茅盾创作的《腐蚀》,论文指出“小说揭露国民党特务统治坚决”,“认识价值审美价值达到新高度”,二是《腐蚀》由小说改编为电影,“从好评连连到鸦雀无声,茅盾在表示感谢之后,决不随形势修改小说一个字!态度之坚决,一个中国作家的骨气。”上引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茅盾及其作品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有助于认识作品的真正价值。

这次研讨会涉及论题很广,都是来自这批学者。如茅盾的文化外交、文化交流、茅盾的书法、茅盾与报纸、茅盾与陈独秀、张闻天等共产党人的关系,还有茅盾与东南亚华文文学,当代日本与德国学者与茅盾研究等等。这些论题有的已写成论文,有的仅是轮廓,需要敷衍成文,这说明这次研讨会较以往有所扩大。

研究者历来都是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善于倾听不同声音,然后择其善而从之。比如这次会议有的论文论述茅盾对文学翻译事业的贡献,这类题目过去已有人做过,这次会上看到这类论文较过去发表的论述有所深入,不过还可以深化,如茅盾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还有茅盾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问题,学界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如何进一步探讨,也是值得注意的。如茅盾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了哪些研究,这些研究对他的创作、文论等有哪些影响,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哪些独特贡献?可以与鲁迅、郭沫若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作些比较,以便从中可以探讨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上的特色。

茅盾作为文学大家、巨匠,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传达都是具有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当然,他也如同中外文学大家一样,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不足。这些需要研究者多方面而又持久地进行全面探讨!从而使茅盾的精神遗产能够在当下充分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能显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威力!

茅盾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依我看来无疑是与有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分不开的。这支队伍的特点是老中青结合,且代代相传的,其中中青年学者在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绩非常突出,从这次研讨会也可以看出来。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一大批年轻学者,他们是硕士、博士或者是大学生、研究生、大、中学老师,他们虎虎有生气,不少人提交了有自己见解的论文,在讨论中,能够充分发挥百家争鸣的精神,阐发自己的意见,有助于讨论引向深入,这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们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逐步成熟起来。茅盾研究需要有大量的新军,为茅盾研究增添活力!

茅盾研究前景宽阔,大有作为!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