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学习弘扬茅盾——全国第九届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开幕式致辞
万树玉(中国茅盾研究会 北京 100009)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茅盾研究会向与会的领导和宾客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我代表中国茅盾研究会,对嘉兴市和桐乡市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桐乡市委、桐乡市政府对会议的精心安排、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表示最衷心的谢忱。对桐乡市文化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十分感谢。
今年是我国伟大革命文学家茅盾逝世30周年,我们要通过纪念,进一步学习认识茅盾,弘扬茅盾。茅盾从青年时代起就一心追求革命理想,不断谋求以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武装自己头脑,自觉地将个人的努力与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建设事业紧密地连在一起,为中国社会创造了丰功伟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参与了中共早期在中央和上海地区的建党工作,为党的最初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从事了一段北伐宣传工作,为北伐造势发挥了出色作用;“五四”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革新主编《小说月报》,宣传新文学新思想,抨击封建礼教,成了后期新文化运动冲锋陷阵的真正主力;他大力创导、建设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新文学,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创作了众多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促成革命现实主义为“五四”后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他率先评介外国进步文学,在现代文学早期做了大量这样的开创性工作,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万里江河生自源头,参天大树长于根底。茅盾的成长、发展、成就也自有其奠基发祥之处,这就是他的故乡桐乡。童少年时代在桐乡,他深受励志思想、维新思想、爱国思想的熏陶,吸收了本国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古文知识,培养了写作能力和分析甄别能力,历练了刻苦勤奋性格。
今天,学习、继承、弘扬茅盾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思想方面,他有四种精神值得我们效法并发扬光大。一是求是精神。他一再强调作家要“客观描写、实地观察”,反对“向壁虚造”或呆在“空中楼阁”冥思苦想;他认为社会现实中既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只要不是故意粉饰或抹黑,都可以反映。他不仅对别人创作常作钉是钉、铆是铆的实事求是评价,对自己的创作也严格采取这种态度。他丝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创作的小说《三人行》犯了“出题目作文章”的概念化毛病。他不愿接受未经核实的荣誉。针对所传鲁讯与他联名致电党中央祝贺长征胜利一事,他表示在尚未找到电文原文情况下,他不能“沾这个光”。有一次,一个展厅挂着鲁讯与他共拟祝贺长征胜利电文的画像,他看到后便让人将这一画像取了下来。二是学术民主精神。他常与不同资历、辈份、地位的人以平等态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他与普通中文教师、晚辈宋谋瑒就探究鲁讯等人的旧体诗和一些学术问题,写了二十六封书简;与比他晚一代的作家姚雪垠就历史小说《李自成》和其他一些文艺、历史问题交换意见,持续近六年之久。在学术讨论中,他从不隐晦自己观点。上世纪20年代末,在论及革命文学作品时,他毫无保留地批评了阳翰笙的小说《地泉》和蒋光慈的一些小说犯有严重歪曲现实的“脸谱主义”问题。70年代,他对鲁讯研究中出现的“形而上学”和“神化”倾向提出了告诫。遇有不同意见、相反意见时,他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相持不下时则恪守求同存异原则。例如,他与姚雪垠曾在批孔批儒问题上发生争锋,但最终不急求谁是谁非,而是采取了包容态度。三是诲人助人不倦精神。他一贯热心于指导创作,扶植新秀。经他一生点评过的文艺家多达313人。他素有文坛“老园丁”美誉。陈白尘说,他是二十年代作家的朋友,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之间“一代又一代作家们的导师”。姚雪垠认为,从诲人育人角度看,茅盾一生又可称为“文艺教育家。”四是进取奋博精神。他在中学时就发出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步入社会不久更提出“人生之天职,即为奋斗”,并在实践中孜孜矻矻,发奋图强,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业绩。在65年文学生涯中,他共发表了1500万字的著作和240万字的译文,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惊人成果。仅著作而言,平均每年就得完成23万字的撰写量。除创作需要呕心沥血,四五百万字的评论背后,还蕴含着每写一篇都要为翻阅大量作品而投入的精力、汗水。这些都是长年夙兴夜寐、苦心操劳的结晶和见证。
茅盾的宏富著作在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至少可发挥以下一些作用。(1)认识生活与历史的作用。可帮助人们具体感受领略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城乡的面目、变化,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的生活、思想,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军阀、国民党的矛盾斗争,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民族资本与官僚买办资本的矛盾,等等。(2)思想启迪教育作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期间,国内出现了向西方寻求民主科学的一边倒思潮,茅盾清醒地发出了“摹拟西人”为“愧耻”,反对“慕欧”的呼号。目前我们在改革开放环境下也应注意这一问题,尤其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需警惕唯西为重、唯西为好的价值取向。茅盾一贯强调思想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上世纪40年代,他曾激烈抨击国内文艺中出现的削弱乃至取消思想内容的“低级趣味”和“市侩主义”,我们今天不也见到了少数不讲内容和思想,甚至歪曲历史的低俗影视和歌曲?在价值标准上,不也出现了少数专注票房收入,不计社会效益的“市侩”现象?这些都有悖先进文化建设,值得引起警惕并加以克服。(3)创作方法、文艺技巧的借鉴作用。在这方面,茅盾的创作、评论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经验。茅盾笔下的人物、语言、环境以及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手法应是现代化时期文艺发展繁荣所赖以借鉴的取之不尽的宝库。(4)美学欣赏娱悦作用。茅盾的著作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细细品读,也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总之,茅盾的丰富遗产具有重大意义,是我们的国宝,至今仍可加以充分有效的发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