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学术回顾  历次学术会议

开掘茅盾文学遗产的当代意义——全国第九届茅盾研究学术研讨会述评

发布时间:2013-04-18  发布人:管理员
 

李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875

为纪念茅盾先生逝世30周年并推动关于茅盾的学术研究,2011412日至13日,由中国茅盾研究会和桐乡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九届茅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茅盾家乡桐乡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茅盾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及学术期刊编辑部7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桐乡市副市长朱红主持了开幕式。桐乡市委副书记沈海明向大会致欢迎词。中国茅盾研究会代会长万树玉研究员发表讲话。他希望与会者重新审视茅盾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真总结茅盾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以推动茅盾研究的深入开展。在随后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分组讨论并作了总结发言,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

茅盾所启示的现实主义是一种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整体性的现实主义,政治生活是人的社会生存的重要内容,茅盾小说中政治因素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无需回避。但政治是否必然与文学发生冲突,政治是否必然会损害艺术,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王嘉良教授认为,茅盾小说中的政治叙事包含民族政治话语和阶级政治话语两种形态,思想上的左倾并未妨碍茅盾在构想一个现代化民族国家时,立足时代和现实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所进行的符合实际的思考和文学想象。茅盾小说中蕴含着民族主义与阶级斗争、政治诉求与个人价值的交织与背离,这种矛盾的集中显现,正是其小说政治叙事的独到之处。北京师范大学钱振纲教授认为,近年来茅盾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将政治与文学简单对立起来的思维惯性。一些学者不适当地夸大茅盾左翼政治思想对其创作的负面影响,甚至于以此全盘否定茅盾的文学成就。实际上,政治与文学并非“二元对立”关系,作家的政治思想可能妨碍其创作,也可以促进其创作。茅盾小说给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之一,就是敢于真实地大视野地反映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

茅盾小说人物的复杂性与社会历史变迁史密切相关的,但人的个体性生村又具有相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些注重反映政治经济生活的小说却又存在人物“扁平化”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刚考察了当代文学中“新现实主义”小说和“官场”小说,认为这两类小说在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缺乏茅盾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对现实生活的剖析和开掘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茅盾文学创作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使在当代仍不失其先锋意义。河北大学阎浩岗教授梳理了茅盾杂文与小说中婚恋观的嬗变过程,他认为,茅盾对灵与肉、爱情与婚姻、离婚与道德等等问题的思考是严肃而深刻的,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正是其作为文学永恒主题的价值所在。而当代文学对此类问题的反映,要么囿于传统观念,要么流于游戏。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从新文学的发端到新文学史上几次重要的转折和论争,茅盾都身处其中,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茅盾文艺思想和文艺批评中所蕴藏的宝贵资源,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杭州师范学院李标晶教授总结了茅盾文学评论中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客观公正的评论态度、多样化的评论方法、磅礴与精细相结合的理论视野等特色。辽宁师范大学王卫平教授梳理了茅盾文论中对人物塑造的论述,并结合当代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提出刻画人物对小说成功的关键作用。济南大学阎奇男教授认为茅盾晚年论文中体现出的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广泛继承中外文化遗产、题材多样化和人物多样化与典型化这三个理论问题,是文艺理论与创作的永恒课题,在当代更值得重新审视。聊城大学刘东方教授详细分析了茅盾与沈从文在30年代“反差不多”论争中的观点,指出了尽管他们在表面上针锋相对,但实际上从反对当时文坛的公式主义现象以及开出的药方来看,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茅盾在革新《小说月报》时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也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吕旭龙老师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分析茅盾改编《小说月报》所秉持的编辑思想,认为白话文兴起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奠定了基础,而新文学承载着“启蒙”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使命,又要求重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清华大学韩国博士生李保高通过梳理《小说月报》与《东方杂志》在对 西方文艺思潮译介过程中的互动,指出茅盾对“新浪漫主义”的肯定和“观察与想像谐和”的艺术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文艺理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深圳大学谢晓霞副教授重新评价了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认为这场论战使雅俗文学开始分流,中国现代文学格局就此形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石志浩同学则认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对当代文学的市场化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此外,南京晓庄学院的杨迎平老师和杭州学者李清娣分别对茅盾戏剧研究和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何应对茅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开拓新空间,是与会者普遍关注的话题。

首先,不少学者认为“茅盾式”现实主义的经典意义仍需进一步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指出,茅盾文学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仍然是以《子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近年来学界不断有人提起“《子夜》传统”、“茅盾传统”,正说明当代文坛仍然十分重视茅盾的这类作品。但《子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哪些独特的品质,对中国小说艺术有什么样的独特贡献,在茅盾研究中并未充分阐明,应结合与《子夜》同时代但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中国二十世纪小说发展的整体脉络,对“茅盾式”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对1988年日本学者篠田一士将《子夜》与《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等现代主义小说并列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十大名著的事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尽管《子夜》的入选更多与欧洲小说发展史中写实主义与反写实主义的正反合运动有关,但这一事件提示我们,如果将茅盾小说放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视野范围内进行考察,其写实主义品格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研究空间的拓展方面,学者们认为应当积极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并努力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更宽厚的历史情境中研究茅盾。山东师范大学翟德耀教授认为应深入研究茅盾的文化人格和心理,进一步发掘有关的史料,紧紧围绕茅盾在人生紧要关头额转折变化进行评价研究。上海张闻天故居的张勤龙先生介绍了张闻天与茅盾、沈泽民兄弟的密切关系;上海学者欧家斤先生探讨了茅盾早年在上海政治和文化舞台的崛起,系统整理了茅盾在政治和文化两条战线上的发展轨迹;上海学者康锋论述了茅盾筹办《国民日报》的始末。这些新发现或整理的史料,有助于对茅盾思想几次转变的深入理解。

庄钟庆教授在闭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在揭示茅盾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彰显了茅盾研究的现实意义。新当选的第一副会长钱振纲教授代表学会新一届理事会讲话。他表示,学会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开展工作,加强,茅盾研究领域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推进茅盾研究的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