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学术回顾  历次学术会议

“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2017年乌镇论坛

发布时间:2017-11-16  发布人:管理员

缅怀与重评 |“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2017年乌镇论坛暨

《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

327日是茅盾先生逝世36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缅怀这位文化伟人、文学巨匠,研讨其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2017年乌镇论坛暨《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在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媒体朋友及茅盾家属聚焦于茅盾从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到1926年离开这段非常重要的经历,探讨茅盾从进步青年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编辑大家的蜕变。

据了解,《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一书由中国茅盾研究会顾问钟桂松所著,该书介绍了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的十年中(1916—1926年)所从事的编辑工作和革命活动,生动再现了茅盾因缘际会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逐渐从一位进步青年蜕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编辑大家的成长过程。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上海,因为有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的商务印书馆而成为中国文化出版重镇。在商务印书馆的10年间,茅盾不仅完成了从一位进步青年到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而且完成了从一位童话作者到一位马克思文艺理论家的转变,同时从一位普通的助理编辑迅速成长为具有现代编辑知识和丰富编辑经验的编辑大家,可以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和学习的10年,奠定了茅盾文学巨匠的基础。

《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作者钟桂松是桐乡人,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茅盾文学和现代文化研究,现为浙江省政协委员,是中国茅盾研究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茅盾传》《茅盾评传》《茅盾和他的女儿》《悠悠岁月——茅盾与共和国领袖交往实录》等20多部有关茅盾的著作,主编有《茅盾全集》(42卷)、《茅盾文集》(10卷)等。这次出版的《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全面介绍了茅盾在商务印书社的10年中(19161926)所从事的编辑工作和革命活动。

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还研讨以茅盾研究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变迁和面临的突破。在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2017年乌镇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茅盾研究学者从文学史的角度,研讨以茅盾研究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变迁,以及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突破,大家畅所欲言,使得茅盾的学术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茅盾精神进一步得到继承发扬。

桐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敏芳说,此次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推动对茅盾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和茅盾精神的传承,同时,进一步弘扬了名人文化,展示了茅盾故乡丰富的名人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升了桐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为一名桐乡人,深入了解研究这些从桐乡走出的名人,凝聚着后辈对前辈的敬意,更是桐乡文化大发展的必要要求。钟桂松说,茅盾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是他几十年来一直思考的课题,他四处查阅相关史料,包括商务人物的年谱传记、内部资料,哪怕是零星点滴都加以记录考证,他还与茅盾的家属进行了解,虽然整个过程漫长繁琐,但其乐无穷。

茅盾在商务印书社的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发生很大变化,茅盾自身也发生很大变化,他参加了共产党,当了一名编辑,结识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人士,主编《小说月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他在生活中也完成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所以这段历程是茅盾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段,相信将为茅盾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

这些年来,相比于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的热门,茅盾无疑被冷遇了。参加会议的学者普遍感叹,现在很少见到研究茅盾的论文。茅盾研究也面临断代的尴尬,青年学者里研究茅盾的很少。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受到学术界的冷遇?同时,在座专家也提到,这些年来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此外,从读者阅读来看,相比于茅盾,他的同乡木心在近年阅读市场上颇受欢迎,粉丝众多。似乎茅盾对年轻读者也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力。

茅盾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王嘉良提到,90年代中期以来,茅盾研究就愈渐艰难。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茅盾的评价问题。1980年代是茅盾研究的黄金年代,王嘉良回忆到,而随着1988重写文学史,文坛排名经历了新一轮的封神演义,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得到重新评价、发现,在著名文学家的排名中,首当其冲的是茅盾。沈卫威回忆,当年搞了一个十大文学家评选,茅盾被排除在外。但他认为这种做法其实也挺无聊的。

王嘉良认为:萧乾先生告诉我,在二三十年代,都是公认鲁郭茅,不是建国后地位才被突然拔高。说政治文化需要他,这不符合事实。

南开大学的罗斯维提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一部作品像《子夜》这样遭遇大起大落的命运。曾经《子夜》备受赞誉,而且还挤占过旧小说的受众,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畅销书。

而重新评价茅盾,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在于重新评价他的代表作《子夜》。有两位著名学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位是夏志清,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子夜》是给上海画张社会百态图而已。另一位对茅盾的文学地位提出挑战和重估的重要学者是蓝棣之。他毫不客气地把《子夜》称为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因而是一次不足为训的文学尝试。他认为《子夜》一书中那些主题宏大、深刻的章节普遍可读性很差。

那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重新看待茅盾和他的作品?

王嘉良认为,过去对茅盾作品的评价主要侧重在历史价值,他的小说是现代中国的编年史,五四一直写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诞生,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命运,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这样的作家只有茅盾一个。与茅盾作品的历史价值相比,王嘉良认为对他作品的美学关注不够。茅盾对小说艺术的贡献,他作品的艺术经验,需要好好研究。他是文学批评家,论技巧,很多作家都比不上他。而且茅盾学养很深,他是科班出身作家。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茅盾过时了?沈卫威认为在主张审美娱乐的时代,茅盾对年轻人来说太政治了。李欧梵说畅销书就是三个要素,性、神秘和武侠。茅盾作品里也有性,但都和政治捆绑在一起:两个年轻人上了床,就谈革命,这个年轻人怎么会喜欢?

而茅盾中学的语文教师李晓敏认为,茅盾在今天年轻人中的冷遇和他的语言、内容、和文学技巧有关,她向大家分享了今天学生阅读茅盾的障碍分析。从语言上,茅盾小说中大量的行业语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陌生语汇对学生们构成了障碍,同时茅盾的小说多以特定历史政治环境为背景,他的象征主义的手法也让许多没有足够知识积淀的学生不易进入他的文本。

对于茅盾和他作品的政治性,浙江传媒学院的赵思运教授认为,茅盾作为一个批评家,有对文学的艺术魅力的追求。他反对套用政治概念。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超越底线。

山西师范大学的贾振勇认为,茅盾其实是一个柔弱的文人,茅盾和郭沫若不一样,茅盾身居高位,但都是靠边站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