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学术回顾  学术争鸣

我愿做一名矿工——我和茅盾研究(节录)

发布时间:2013-05-06  发布人:管理员
 

李岫

 

目前在众多的精品文库、鉴赏文库、名著经典、名家名作原版库中有一本《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早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讨论。本来,当一个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在文学领域里作一次世纪回眸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一个辉煌灿烂的世纪,多少优秀的作家站在历史的聚光灯下,以他们浩繁而深厚的作品参与了这个世纪的感情生活,展示并推动了这个世纪的社会现实。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作古,但他们的作品跨越了他们生存的年代,成为鼓舞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精神财富。鲁迅、茅盾等都是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秀代表,而且是最高水准的优秀代表。编一本《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理应把这些最高水准的优秀代表囊括进去。但是很遗憾,我们见到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有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等,却把茅盾开除了。这样的选择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过去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对一些作家重视不够而批判有余,甚至把百家争鸣理解成不是无产阶级的,就是资产阶级的,成了非无即资的两家争鸣,这都是违背历史的作法,大家呼吁要重写文学史,重写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史实,给各种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但无论怎样重写文学史,都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这个标准不应是“现代汉语的创造性的运用”、“新文体的开创”等等,而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文学史家、编纂选家们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待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科学、公正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不靠主观臆测,更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一部严正的文学史是由那些文学大师对历史的贡献和客观地位所决定的。作为选家,不能用个人兴趣取代文学史的真面貌。茅盾作为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即使反对茅盾的人也从没怀疑过他作为大师的地位,他们反对的是他的观点和学说,而不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以及由于贡献而决定的地位。在国外,人们把茅盾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英国《卡斯尔世界文学百科辞典》称茅盾的作品“标志着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倾向的顶峰”,《英国百科全书》称茅盾是“人民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此外,《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大日本百科事典》等这些国际性的权威辞典都充分肯定了茅盾的地位,我们自己为什么要把茅盾从大师的地位上开除呢?

我还是固有的观点,茅盾是个伟大的作家,也是个复杂的作家。伟大的作家不一定是复杂,复杂和深刻是两个概念。鲁迅是伟大的、深刻的,但其文学思想不像茅盾那样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复杂的,但其复杂性和茅盾不一样。我们既要研究茅盾伟大的一面,也应研究茅盾复杂的一面,既不要把他神化,也不要把他俗化。正如对托尔斯泰的作品、观点、学说、学派中的复杂性必须从19世纪最后30年的俄国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性去寻求解释一样,对茅盾作品和学说的复杂性也必须从他生活的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中去寻找。

茅盾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伟大和独创性在于,他的作品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近70年历史风云的反映,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一部历史的百科全书,表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现实的基本特点和革命的本质方面,他在作品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尖锐、最严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创作实践,茅盾的社会活动直接参与了新文学的进程。从“五·四”时期“叩”文学之门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左联”成立,文艺大众化讨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领导国统区文艺运动直到领导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事业,新文化历史的每一步,都有茅盾的实绩和影响,也许是一个社团,也许是一次论争,也许是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他的作用和推动力处处存在,都能让你感觉到;对一个作家的评价,众说纷纭,往往经过几十年,人们又回到茅盾最早的评价上,而且悟出那最早的评价时正确而深刻的,如对鲁迅笔下“老中国的儿女”、王鲁彦所代表的“文化代”、徐志摩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丁玲的“叛逆女性的绝叫”、“庐隐的停滞”、冰心的“爱的哲学”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数不清的青年作者得到过茅盾的爱护、培养和扶植;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无不渗透着茅盾的心血。他是一代伟人、文学大师,那是毫无疑问的。

茅盾和那些远离时代的作家不同,有的作家尽管很多产,但他们的作品毕竟是凌驾于空中的楼阁,茅盾不然,他的一生和中国现代史、现代文学史以及中共党史都太密切了。茅盾的复杂性也正在这里。现代中国的灾难太多太深重,中国现代史是一部复杂曲折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是历尽坎坷曲折前进的30年,中共党史更是在“左”右倾路线影响下一部复杂的历史,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便决定了活跃在现代历史舞台上的茅盾的复杂性。茅盾的伟大并不能掩盖也不能解释他的复杂性,我们必须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历史传统中去寻求答案。

茅盾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他和那些留学多年的洋作家不同,他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他和土生土长的土作家也不同,他很早便注意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自觉地吸收它、译介它,用它来丰富并建设中国的新文化,他是站在中西文化交叉点上的一位大师。茅盾时新文学史上“人生派”的主将,但他提倡现实主义的同时,也提倡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他的创作中有明显的现代主义成份,有观念的,也有技巧的。也用自然主义补充写实主义,用新浪漫主义补充自然主义,他既推崇托尔斯泰,又很欣赏左拉,他把他们的长处都吸收到自己的理论和创作中,形成一个广为吸收又杂糅开放的体系。此外,我们不难发现,茅盾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常常出现不同步的现象。1925年他就写出了《论无产阶级艺术》这样先进而深刻的理论文章,但这一先进的理论并没能指导他的创作,他早期的创作没有达到这一理论要求的高度;建国后他为许多青年作者的新作写序跋,鼓励他们,提携他们,自己却再也没有创作。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家很多,但像茅盾这样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形成自身独特的复杂的思想体系的伟大作家却是凤毛麟角。

今天,正值茅盾诞辰100周年纪念,我们缅怀这位文学大师的业绩,学习他、继承他,像面对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让我们深入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挖掘和开采吧!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