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胡愈之曾“互致悼念”
作者:杨建民 原载 来源:《人民政协报》
茅盾与胡愈之,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位有影响的文化人。由于多年同事,向往进步理想接近,二人故此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也正因如此,他们就有了能够“互致悼念”这样有些离奇却恰恰可以表现情谊的举止。
1940年,胡愈之撤离桂林到达香港。随后按周恩来指示,赴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茅盾在国内,也经历了新疆、延安、香港、桂林、重庆……一路奔波,几经风险。然而,就在行走的路途中,茅盾得到了胡愈之病故的消息。
那是1945年的5月份,茅盾一行人从香港脱险,走东江,过衡阳,到达桂林。一路的同伴中,就有胡愈之的二弟胡仲持。当时信息渠道不畅,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曾一度听闻到胡愈之遭遇不幸的消息。后来有可靠消息传来,知道胡愈之一行人尚健在,大家不由松了一口气。但到了5月,似乎确切的消息传来——“胡愈之病故”。此时的茅盾感到:“我们的震动实在难于想象!”
很快,茅盾便写出了一篇悼念胡愈之的文章:《不可补救的损失》。几天后,茅盾有了一点时间,他又较为从容地为老友写一悼念文字:《悼念胡愈之兄》。悼文中,茅盾回顾了他们两位在商务印书馆的印象及认识经历,对胡愈之的工作能力和人格操守,予以了充分肯定。作为友人的茅盾在文中说道:“……我们后死者——你的战友以及未来的年轻的战友,将以继续你的事业和学习你的为学为人,来永久永久纪念你!”
这篇情深谊长的悼念文章,发表在1945年7月1日的《中学生》杂志上。它与前一篇《不可补救的损失》,一齐收入良友版的《时间的记录》集子中。然而,这一切后来知道是误传,胡愈之并没有病逝,所以茅盾在此书后来的“后记之后记”中说:本篇(《不可补救的损失》)与《悼念胡愈之兄》“是讹传愈之不幸时写的,现在既知愈之兄庆幸健在,自当删去。”消息虽属讹传,可文章的情感,却是真挚、深厚的。
1949年后,茅盾和胡愈之都在文化出版界任职。虽然政治运动不断,可他们的友谊是长期结成的,不曾动摇。1981年3月,茅盾因病逝世。这一次,轮到老友胡愈之来表达悼念了:“茅盾同志不幸离开我们了。”胡愈之首先对茅盾的文学成绩进行充分肯定。
茅盾在文学创作初期,因《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性的中篇小说而引起进步文艺界的轩然大波。一些“左”的激进评论家,攻击这些作品是“消极”甚至“反动”的……茅盾以文学创作者的立场,写了《从牯岭到东京》予以回应。可是,当时党内“左”的路线,还是使得早已参加党并作了大量党的工作的茅盾没有恢复与组织的联系。此时,胡愈之以过来人的识见,引用了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中的一段话:“悲观颓废的色彩应该消灭了,一味的狂喊口号也大可不必再继续下去了,我们要有苏生的精神,坚定的勇敢的看定了现实,大踏步往前走,然而也不流于鲁莽。”并在文章结论中以为:“雁冰同志早在青年时期说的这一段话,在今天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胡愈之的这篇悼文,侧重对茅盾文学成绩的肯定。虽然胡愈之、茅盾两人后来均担任了各种重要职务,可他们的精神底色,还应当称文化人才是。这大约也是胡愈之特地为当时茅盾作辩白的意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