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桐乡风貌  桐乡文化景观

杂谈乌镇香市

发布时间:2013-05-31  发布人:管理员
 

汪家荣

桐乡市茅盾纪念馆 浙江桐乡 314501

“香市”是茅盾的家乡乌镇的传统庙会,顾名思义,乃“由烧香而成市也”。早年堪称乌镇的一大盛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杭嘉湖地区少有可比者。1933年茅盾先生的散文《香市》所写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乌镇香市。

蚕乡的清明节十分隆重,有“清明大如年”之说,其中更有许多与养蚕有关的习俗。清明当天,乌镇西南,距镇十七、八公里的含山(村)有个“轧蚕花”的庙会,规模不是很大,时间只有两天。接下来,乌镇的“香市”便拉开了帷幕,在含山赶庙会的也都汇聚到了乌镇。其时,常春街西北隅、乌将军庙和普静寺周围,方圆近百亩的旷地上,布满了各式茶棚货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小吃摊、糖果摊、竹器摊、杂货摊,摊摊相连;跑马戏、髦儿戏、木偶戏、文明戏,鼓乐喧天;耍猴的、打拳的、变把戏的、拉洋片的,拉开场子;喇叭声、鼓乐声、欢笑声、呼喊声,甚嚣尘上。涌动的人流连着四乡,热烈的声浪传到了三里以外。“赶”香市的主体是四乡的蚕农,他们清早出发,成群结队汇集而来。先是到普静寺(俗称西寺)、乌将军庙(又称土地庙)烧香,祁神保佑“蚕花廿四分(养蚕最好的收成)”,妇女们更需在乌将军庙前面的上智潭中“汰蚕花手”。这上智潭是一个面积不过一百多点平方米的水潭,不与河道相通。据说是水涝不溢,大旱不涸,向有神鼋出没;在这潭中洗过手,养起蚕来可保无病无灾。男人们大多不去拜佛,也不“汰蚕花手”,无非就是借佛游春。直到红日西沉,男男女女们这才顺便带点各自需要的物品,尽兴而归。此后的半个月左右里,只要老天不捣乱,每天从四周汇集而来的乡民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香市期间,河港中还有“船挑四橹,两舷排桨,擂鼓竞渡,如赛龙舟”的“达拔船(也称快船)”;或者两船并联,于船上耍拳舞棒,刀枪斗勇的“打拳船”。这水上节目一般都在河宽水深的西栅通济桥(俗称西高桥)一带。其时,水上快船穿梭、锣鼓喧天;岸上观者如蚁、人声鼎沸,算得上十分壮观。“谷雨”收蚕子,蚕忙将至,香汛渐淡,“香市”便进入了尾声。

乌镇何时始有“香市”,尚未得到确切的考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乌青镇志》中载有清明节祁蚕的风俗:“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男女亦各戴之……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祁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此项习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乌青镇志》中,则谓“今名香市”。据此推论,“香市”的形成当在清乾隆以前,而其名称的认同应在清末至民国初年。探究“香市”的渊源,可能与乌镇的寺庙众多和赴杭州朝山进香的盛行有关。乌镇寺庙之多,历史之久,近区内鲜有可比者。民国时期尚存的梁代古刹即有三处,普静寺、密印寺和福田寺(俗称石佛寺)均建于梁天监初年(502年)。作为“香市”中心的普静寺,梁天监初始建时名永福寺,唐长庆间(821-824年)“楼殿对峙者三十余,僧存万指”;咸通(860-874年)中改名光福,吴越(907-978年)时更名普静。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敇赐寺额,明弘治五年(1492年)“规模改观,遂为巨刹”。明、清时期,镇内的祠庙、寺观,多达四十余处,其规模较大者,计有三宫(崇福宫、佑圣宫、东岳行宫)、六院(嘉会院、兴福禅院、奉真道院、清风福院、西利济院、传庆道院)、九寺(普静寺、福田寺、广福四、慈云寺、利济寺、白莲寺、寿圣寺、密印寺、宝阁寺)、十三庵(圆义庵、奎井庵、茅庵、莲花庵、青莲庵、唐庵、寿宁庵、生生庵、德水庵、永镇庵、月林庵、观音庵、真隐庵);此外,还有城隍庙、关帝庙、茶亭庙、乌将军庙、索度明王庙;修真观、元凝观、观音堂、土地堂等诸多庙宇,而财神堂、总管堂、五圣堂之类的小庙则多不胜数。诸多庙宇吸引了众多的香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庙会。这香市便是其中之一。由于规模大、时间长,因而闻名遐迩、绵延经久。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水运通畅,更是苏杭水路的中点。每年春天途经乌镇前往杭州进香的烧香船数量可观,从杭城返回时,大多会在乌镇停留,到各大寺庙“烧回头香”。当年,普静寺的西南有“烧香港”,为烧香船停泊之处;西栅的西高桥附近有“烧茅场”,乃是专为香客而设的购物场所。这也是乌镇“香市”的成因之一。

乌镇之所以有“香市”,还与乌镇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清代,乌镇乃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壤之地,方圆十公里之内且无其他大镇。周围七、八个乡的农民,都在这里进行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交易。镇周农村几乎家家养蚕,从清明到谷雨这半个月,是蚕忙前的空档,且又风和日丽、春暖花香,正是游乐的大好时光。茅盾先生在他的散文《香市》中写道:“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乡民们趁此预酬蚕忙的辛劳”。“谷雨”过后,农村将进入一个多月的“蚕忙”,加上田间作物的收、种,便无暇上街,称作“蚕关门”,需要预先购置蚕具、农具和日常用品,所以这“香市”又是一次重大的商业活动。因而,镇上的商人对于“香市”的兴趣并不亚于农民。

清末时局动荡,经济凋零;寺庙破败,僧尼离散,香火冷落;民国初年,“香市”曾一度被禁,不久即又恢复,但盛况大不如前。八年抗战,民不聊生,命尚难保,哪有“狂欢”的雅兴,“香市”不禁而止。抗战胜利以后“香市”又兴,只是元气大减,不及从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破除迷信,镇中寺庙大都“改行”,这带有迷信色彩的“香市”也就无人举行了。1952年代之以城乡物资交流大会。2000年,乌镇旅游开发启动,举办了首届“乌镇香市节”。地点改在了景区之内,已成为清明前后的一项重大旅游节目。此后每年一届,从未间断。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