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动态报道  新闻

庄钟庆:“老教授,我可不敢当”——访中文系离休教授庄钟庆

发布时间:2013-12-04  发布人:管理员

撰稿 许再佳 文戡

庄钟庆老师特地把采访地点定在鲁迅纪念馆,之后我们才了解老师作此安排的深意。庄老师不让学生下楼迎接,执意要自己上来。正当我们低头交流采访提纲之际,庄老师出现在鲁迅馆办公室的门口,他笑容可掬,步履轻健地走进来。卸下单肩包,弹弹灰尘,顿顿衣襟,随意地在红木椅上坐下之后,他立即说,“可以开始了”。此时,庄老师的额头上满是汗珠,他拿出手巾擦拭。



“文字的鲁迅是一把枪”

这次访谈是中文系开展的“采访老教授,传递人文风采”的系列活动之一。一听到“老教授”这个词,庄老师马上谦虚地说:“这个活动倒是挺新鲜。不过‘老教授’这个称谓还真不敢当。我们知道,每个师资队伍中都有老、中、青三代,我被称作‘老教授’刚好是因为年龄大了的关系,要论及学养,还真不及”。轻呷一口茶后,庄老师继续说道:“我们那个时代的老教授,一般都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年长;另一层意思是指‘有学问’”。庄老师不敢当“老教授”这一称号,他说有一些人可以以此称呼,王士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不过,他还是个“老革命”。

王士菁是《鲁迅传》的作者。在众多的“老革命”和“老教授”中,庄老师最钦佩的就是王士菁。据庄老师介绍,王士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十分刻苦用功,他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读鲁迅作品上,搜集鲁迅资料,最后他创作出了反响热烈、广受好评的《鲁迅传》。这本由许广平作序,三联书店出版的《鲁迅传》至今仍是庄老师案上的座上宾。“史料详实,扎实的传记写作技巧,忠实的科学态度”,庄老师称赞不已。著作中所传达的鲁迅精神,庄老师奉为精神圭臬,终身服膺。

其实早在童年时代,庄老师便与其精神导师——“鲁迅”结缘了。庄老师小时候生性好动,很是调皮。在闽南乡下读小学时,他特别喜欢和小伙伴们爬到老师的床上嬉戏玩耍。一次,庄老师和伙伴们在老师的床上翻腾鼓捣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包用蓝布包裹的砖头状的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庄老师和伙伴们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沉甸甸的王士菁先生的《鲁迅传》和一把手枪。庄老师回忆,那位老师是一位地下工作者,平时和蔼憨厚,平易近人,从不责备他们。可是老师这回却生气了,大声地对捣蛋的孩子们说:“什么都能玩,唯独这个不行”,他对这本书和手枪特别珍视。小小年纪的庄老师一直对老师那肃穆的神情感到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懂得了那肃穆的神情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对鲁迅及《鲁迅传》沉甸甸的敬重之情。

读中学时,语文老师经常给他们讲“文字的鲁迅是一把枪”这句话,要同学们一定牢记。庄老师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他用朴素的语言解释道:“‘文字的鲁迅是一把枪’是当好一个革命者必须具备的思想。‘文字的鲁迅’,是指‘以鲁迅作为精神武器’,其威力堪比匕首投枪”。

王士菁是庄老师钦佩的榜样,鲁迅是庄老师的精神导师。正是对鲁迅的这种尊崇与敬重之情,驱使了庄老师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用庄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是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鲁迅研究奉献一丝弱光”。这也是庄老师把采访地点定在鲁迅馆的意味所在。谈话中,庄老师始终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鲁迅,作为时代的领路人和精神导师,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革命与文学是一家

当“百万雄师下江南”之际,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潮也席卷了泉州,那时庄老师正在省立晋江中学(现泉州五中)读高二。那一年,学校提前放暑假,庄老师回到惠安东园老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些正在泉州活动的厦大地下党员。在厦大党员的帮助下,庄老师于19496月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加入闽粤赣边纵队八支四团惠安大队东青武工队。年少的庄钟庆因此机缘参加了革命,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整顿“三风”》等著名文章。解放前庄老师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地下党员发传单,在党组织开办的夜校担任教员等。庄老师用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的文字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介绍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送剧下乡”等活动,还参与改编《白毛女》、《血泪仇》等。庄老师自豪地说他自小喜欢写作,在参与革命工作中,革命与文学两不分离。

青年时期亲身参与革命的经历为庄老师后来研究鲁迅、茅盾、丁玲等文学作品中的革命叙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厦门大学读大学期间,庄老师受到了当时文坛从事创作与研究闻名的徐霞村老师的影响,再结合自身的革命经历,庄老师决定以“茅盾作品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形象”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从此,庄老师开始了围绕“革命”和文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他一生笔耕不辍,长期勤勉专注地进行学术研究,著有《茅盾的创作历程》、《茅盾的文论历程》等专著,主编《茅盾研究丛书》等相关书籍17部,编撰《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等20余部书籍。著名学者吴福辉甚至力赞《茅盾的创作历程》是“迄今为止研究‘茅盾’最好的学术著作”。

他早年参加革命,后来研究与革命有关的文学,“革命”与“文学研究”是庄老师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词。“做学术研究必须方向正确、方法对头。毛泽东同志的两部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就有许多很好的研究方法的论述,比如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是庄老师以口头禅“我跟你们说”开始讲述的箴言。他讲话时用手比划动作,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革命”激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庄老师除了在鲁迅、茅盾、丁玲研究等领域颇有建树外,他还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创始人”。对于学术界给予他的这个称号,庄老师笑言:“谬赞,谬赞,我顶多算是个‘提倡者’。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都要有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嘛!我不过是机缘巧合,比较幸运罢了。称我‘创始人’,可真不敢当,毕竟这个学科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庄老师谈到他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结缘的机缘巧合。1985年,庄老师到菲律宾去探望堂叔,也正是从那时起,庄老师才知道有菲律宾华文文学。在菲律宾著名华文诗人云鹤(蓝延俊)的再三提倡下,在庄老师组织下,首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于1987年在厦门大学召开。庄老师依旧清楚地记得王瑶先生为此研讨会所撰写的论文名叫“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

如今已年逾八十的庄老师对华文文学研究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年。去年厦门市和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庄老师仍然坚持参加,研讨会上的许多事务都亲力亲为。当问及动力源自哪里时,庄老师则气定神闲地说:“持续的热情源于兴趣和责任,兴趣是第一动力,而责任意识则是维持兴趣的途径。”庄老师这样做,是为了力求华文文学研究往更深入地发展。

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青年学子,庄老师的建议也和责任心有关,“工作和做学问一样,立身处世要正,强烈的责任心是完成任何工作的首要素质”。对于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庄老师也不忘殷切地勉励:“努力培养自己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扎实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逐渐具备一名人文学子应有的素养”。和给予年轻学子的建议一样,这位“老教授”秉承着对文学的兴趣和责任心,老骥伏枥,继续走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据说,庄老师正在主编《文学语言研究丛书》第一批五册,即将出版。庄老师坦言,这次的编辑旨在支持年青学者在文学语言研究这个新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庄老师一直保持着上身前倾的姿势与我们交流,不曾倚在椅背上一刻。对于我们担心他这样会吃不消的问候,庄老师潇洒地摆摆手,爽朗地说了句,“没事,习惯了”。在这一点上,庄老师也不承认自己是“老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