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动态报道

2016年茅盾研究学术论文题目摘录

发布时间:2017-11-28  发布人:管理员


[1]任瑶瑶.编辑家茅盾研究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2]张亚辉.茅盾生前的两桩心愿[J].文史博览,2016,(12)

[3]周仁政.逻辑理性建构与茅盾《子夜》的革命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6)

[4]孙湘婷.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保守型与解放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5]张玲.“茅盾抵沪一百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全国茅盾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16,(11)

[6]阿克萨娜·彼得罗夫娜·罗季奥诺娃.论茅盾对苏联儿童文学的兴趣[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7]裴亮.轨迹与方法:竹内好的茅盾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1)

[8]朱献贞.论左翼文学创作中的“革命农民”形象——以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为核心[J].齐鲁学刊,2016,(06)

[9]余连祥.商务印书馆的用人机制与茅盾的成名之路[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10]聂国心.论茅盾创作心态的矛盾与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11]钟海波.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编辑活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06)

[12]茅盾手稿拍卖引纠纷[J].中国拍卖,2016,(11)

[13]李新,任晓晓.从茅盾和桑德堡看中西“雾”的异同——比较其各自译本对原作精髓的传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14]孙灵囡.现代文学经典的影像之路——以茅盾作品《蚀》三部曲改编为例[J].青年记者,2016,(29)

[15]张雨晴.左翼文化界的尴尬遭遇——以开明版《茅盾选集》为例[J].粤海风,2016,(05)

[16]吴珊.茅盾“农村三部曲”的场面化叙事[J].文学教育(),2016,(10)

[17]杨向荣,贺文娟.复调话语中的茅盾研究——评《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J].名作欣赏,2016,(29)

[18]白芳,李继凯.从“多维透视”中寻求新拓展——评《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J].名作欣赏,2016,(29)

[19]欧阳娉.简论茅盾的旧体诗词创作[J].名作欣赏,2016,(29)

[20]董琳钰.茅盾研究的文学政治学路径——兼评《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J].名作欣赏,2016,(29)

[21]祖远.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J].文学教育(),2016,(09)

[22]李林.茅盾的《访玛佐夫舍歌舞团》诗稿及书法[J].中国书法,2016,(18)

[23]孙荔.寻访茅盾故居[J].环境经济,2016,(Z8)

[24]汪露露.茅盾的翻译人生[J].海外英语,2016,(15)

[25]薛国栋.从《子夜》看茅盾对托尔斯泰的继承与发展[J].榆林学院学报,2016,(05)

[26]吕周聚.论茅盾与美国左翼文学之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16,(05)

[27]阎浩岗.茅盾与20世纪中国土地革命叙事[J].社会科学辑刊,2016,(05)

[28]贾振勇.茅盾研究刍议[J].社会科学辑刊,2016,(05)

[29]李继凯,李国栋.茅盾与中国大西北的结缘[J].社会科学辑刊,2016,(05)

[30]吕周聚.论“虹”的多重象征意蕴——对茅盾《虹》的重新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31]钟桂松.新发现的有关茅盾的几则史料[J].新文学史料,2016,(03)

[32]陈冀铮.茅盾创作中的民族叙事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8)

[33]周振.称乌镇茅盾故居为“茅家”合适吗[J].人才资源开发,2016,(15)

[34]钟桂松.南天竺与白杨树——茅盾故居随想[J].博览群书,2016,(08)

[35]张霞.走向革命洪流的文学批评家——论茅盾文学批评生涯之19201927[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36]赵思运.茅盾译诗的症候式分析[J].关东学刊,2016,(07)

[37]颜坤琰.茅盾初次赴渝纪事[J].红岩春秋,2016,(07)

[38]金振林.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J].同舟共进,2016,(07)

[39]陆哨林.茅盾创作生涯中最早的两首诗——《我们在月光底下缓步》和《留别》[J].博览群书,2016,(07)

[40]徐晓军.为什么茅盾的文学座次总在变化[J].博览群书,2016,(07)

[41]沈虎根.我与茅盾先生在杭州的相遇[J].博览群书,2016,(07)

[42]高冬可.茅盾编辑《小说月报》的成就[J].编辑学刊,2016,(03)

[43]阎浩然,阎浩岗.茅盾与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贫困叙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44]张岩.“命运女神”与“时代女性”的遇合——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与北欧神话的关联性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45]钟桂松.茅盾与巴金夫妇的往事[J].书城,2016,(05)

[46]盖坤.重读茅盾《夜读偶记》——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重新回归中国文学语境[J].名作欣赏,2016,(14)

[47]谭梅.孙舞阳:一种在革命洪流中奋力搏击的女性姿态——兼论茅盾对革命知识女性的认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8] 杨建民.茅盾五十寿辰收到悼念诗[J].文学教育(),2016,(03)

[49]冯锡刚.“万家枵腹看梅郎”——读茅盾1962年的三则日记[J].同舟共进,2016,(03)

[50]陈锐锋.走近真实的伟大茅盾[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51]赵顺宏.文学史视野与茅盾的神话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1)

[52]颜同林.大革命文学的“下半旗”——茅盾《蚀》三部曲重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53]阎愈新.茅盾鲜为人知的几件事[J].炎黄春秋,2016,(02)

[54]冯军,宋剑华.启蒙无效与革命有理——鲁迅《故乡》与茅盾《春蚕》的乡土叙事比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55] 陈一军,林然.“报人”身份与近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以梁启超、茅盾、张恨水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31-35+91-92.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