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茅盾研究学术论文题目摘录
[1]端传妹. “热情的呐喊者”——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时期的茅盾[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4)
[2]刘瑜,朱伟华. 论上世纪初青年的生命形态——从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中人物的生存选择观照
[J]. 毕节学院学报,2014,(12)
[3]蔺春华. 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视野下的茅盾王蒙比较论纲[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6)
[4]张彩虹. 从电影《林家铺子》看茅盾小说的诗意化表达[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6)
[5]谢群. 论茅盾《楚辞》研究的神话学阐释[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6)
[6]徐雨霁. 茅盾早期小说集《野蔷薇》的特征[J]. 名作欣赏,2014,(35)
[7]陈丽芬. 茅盾的《动摇》主题再探[J]. 名作欣赏,2014,(35)
[8]杨华丽. 国民党治下的文网与茅盾的文学活动——以1933-1935年为中心[J]. 鲁迅研究月刊,2014,(10)
[9]王毖婷. 茅盾对外国戏剧的译介和借鉴[J]. 戏剧文学,2014,(11)
[10]李城希. 一个时代的要求、误解、隔膜和偏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茅盾研究论析[J]. 文学评论,2014,(06)
[11]钟桂松. 茅盾在商务印书馆[J]. 书城,2014,(11)
[12] 张娜. 茅盾文学批评的嬗变——在实际评论与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中的矛盾[J]. 名作欣赏,2014,(03)
[13]吕茹. 论茅盾对戏剧现代性的探索和追求[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05)
[14]肖太云. 《吴宓日记续编》中的“茅盾”[J]. 文艺争鸣,2014,(10)
[15]宫立. 田汉给茅盾的信[J]. 戏剧文学,2014,(10)
[16]钟海波,冯超. 茅盾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会综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0)
[17]钱振纲,钟桂松. 研究任重道远,成果应当珍视——《茅盾研究八十年书系》总序[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09)
[18]李荣华. 茅盾眼中的《水浒传》[J]. 戏剧之家,2014,(11)
[19]李荣华. 《红楼梦》对茅盾创作影响研究述评[J]. 戏剧之家,2014,(11)
[20]冯雪. 茅盾眼中的“五四”与“新文学”——以《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小说导论(一)》为中心[J]. 今传媒,2014,(09)
[21]田丰. 坚守与抗争——左联时期茅盾为延续五四传统所作的贡献[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7)
[22] 商昌宝. 在大历史中呈现思想反思——写在《茅盾先生晚年》前面的话[J]. 名作欣赏,2014,(04)
[23] 张韶华.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J]. 兰台世界,2014,(04)
[24]陆志国. 审查、场域与译者行为:茅盾30年代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J]. 外国语文,2014,(04)
[25]田丰. 互文性视阈下的茅盾历史小说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26]王天祥. 城乡对立交接中的“死亡传统”——茅盾《子夜》与纳张元《鸡头》的一种比较[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7]王改侠,马进军. 茅盾的苏联文学翻译实践之路[J]. 兰台世界,2014,(19)
[28]王双强. 满纸烟云风流事 茅盾复袁良骏书信漫谈[J]. 收藏,2014,(13)
[29]宋宁. “律法者”的缺失与“象征界”的症候——1928-1930年旅日时期茅盾创作心理探析[J]. 菏泽学院学报,2014,(03)
[30]赫梓乔.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6).
[31]颜水生. 空间形式与现代作家的文学选择——以鲁迅和茅盾等的乡土散文为例[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2]王嘉良. 理性审视:政治文化视阈中的茅盾[J]. 天津社会科学,2014,(03)
[33]王明红. 茅盾文学创作的二维解读[J]. 学理论,2014,(15)
[34]降红燕. 茅盾早期小说中的性别修辞及意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05)
[35]李雪.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以《铸剑》与《豹子头林冲》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5)
[36]杨晓燕. 天使与魔鬼——茅盾《子夜》中的女性人物分析[J]. 名作欣赏,2014,(15)
[37]田丰. “革命文学”之为何及其路径——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论争的核心[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8]张玲丽. 胡风与茅盾的人格特征——从《七月》与《文艺阵地》的办刊角度进行梳理[J]. 宜宾学院学报,2014,(03)
[39]孔庆东,王适文. 茅盾小说创作的开端[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40]彭琳珺. 茅盾和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对比研究[J]. 文学教育(下),2014,(03)
[41]闫奇男. 文艺理论与创作的永远课题——读茅盾最后8篇论文[J]. 贺州学院学报,2014,(01)
[42]陈建华. 周瘦鹃、茅盾与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下)[J]. 上海文化,2014,(03)
[43] 陈建华. 周瘦鹃、茅盾与20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中)[J]. 上海文化,2014,(01)
[44]李雪梅. 小议茅盾作品中的理性思维[J]. 文学教育(中),2014,(03)
[45]陈桂良,李首鹏. 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46]商昌宝. 忘却创伤:文化精英在“文革”及其后的失语──以茅盾为考察中心[J]. 扬子江评论,2014,(01)
[47]孔海珠. 访谈录:茅盾抗战流离生活掇记[J]. 新文学史料,2014,(01)
[48]商昌宝. “道不合,不相与谋”——茅盾与胡风论[J]. 鲁迅研究月刊,2014,(01)
[49] 商昌宝. 回到《讲话》接受史现场——以茅盾为考察中心[J]. 齐鲁学刊,2014,(01)
[50] 田丰. 规训与重塑——革命文学论争对茅盾文学观念转变的深远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