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Dun Stdioes
 首页  动态报道

2009年茅盾研究学术论文题目摘录

发布时间:2018-01-24  发布人:管理员

学术专著

1]刘屏著.《茅盾画传 》[M.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德威著.《茅盾 老舍 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9年版.

3]周兴华著.《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M.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秋石著.《我为鲁迅茅盾辩护》[M.上海 . 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

5]李明著.《茅盾与中国左翼文学论稿 . 1930-1936》[M.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

1]陈桂良.论茅盾小说对人性命题的探求[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0.

2]张中.茅盾和他的神话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

3]唐丽君、舒奇志.从接受理论视角论茅盾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5.

4]崔峰.为《译文》溯源——从茅盾的《译文·发刊词》说起[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4.

5]商昌宝.尴尬的境遇.1950年代的茅盾[J.齐鲁学刊2009年第4.

6]周薇.潜滋暗长.茅盾文论中自然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裂隙[J.兰州学刊2009年第10.

7]李明.“经济视域下茅盾小说的细节艺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2.

8]杨茜.广阔空间里的有限时间——茅盾神话思想中的时空观念初论[J.名作欣赏2009年第10.

9]李明.茅盾与庄子[J.文学评论2009年第4.

10]乔以钢、李振.茅盾女作家论的性别因素[J.东岳论丛2009年第11.

11]张全之.茅盾与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

12]周薇.茅盾文论的理论资源及其引申[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7.

13]原梅.现实主义精神的飞扬与流动——浅谈茅盾与狄更斯的创作,以《大卫·科波菲尔》《子夜》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

14]李惠敏.商业化视境中的茅盾[J.河北学刊2009年第1.

15]胡月.从茅盾谈《蚀》的创作看政治对文学的影响[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年第1.

16]陈夫龙.革命者立场上的反思与批判——茅盾、郑振铎和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再审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

17]左鹏、张博.简述茅盾的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第5.

18]晏青.茅盾与中国新诗[J.名作欣赏2009年第29.

19]逄增玉.茅盾的矛盾——思想史视野中的茅盾小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

20]张霖.革命者的隐秘心理分析——重读茅盾的短篇小说《创造》[J.人文丛刊2009.

21]吴秀明、黄健.论茅盾对现代历史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4.

22]蔡建伟.茅盾、沈从文的徐志摩论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0.

23]于淑卿.茅盾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4.

24]杨明明.梅行素双重人格的生命图腾——重读茅盾小说《虹》[J.语文学刊2009年第20.

25]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中的同化顺应”——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微观分析[J.求是学刊2009年第1.

26]李锦梅.茅盾为人生文学观与自然主义[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3.

27]王明科.慧眼中的误读.茅盾小说的经济史视角重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

28]周兴华.茅盾作家论的发生与文体模型[J.名作欣赏2009年第5.

29]孔海珠.近半个世纪前的访谈——关于茅盾文学研究会[J.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2.

30]李继凯.关于胡风与茅盾的交往、冲突及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

31]陈迪强、钱振纲.“茅盾与时代思潮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

32]赵英秀.茅盾与瞿秋白[J.文史月刊2009年第9.

33]田原.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J.理论与当代2009年第7.

34]刘守华.记忆中的父亲——访茅盾之子韦韬[J.中国档案2009年第12.

35]陈桂良、刘宏日.论茅盾小说的经济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文艺争鸣2009年第1.

36]石进明.跌宕起伏 环环相扣——浅析茅盾《林家铺子》的艺术构思和结构[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5.

37]徐小凤.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

38]刘方喜.评李继凯《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J.文学评论2009年第1.

39]徐涛.老舍茅盾创作观念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7.

40]柯贵文.1930年代中国小说物象论——以沈从文、茅盾、穆时英为例[J.文艺争鸣2009年第3.

41]李玮.三十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长篇小说结构的发展——以茅盾的创作为中心[J.

版权所有:中国茅盾研究会 京ICP备12009228号-2

电子邮箱:maoyanhui2011@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