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茅盾研究学术论文题目摘录
学术专著
[1]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茅盾珍档手迹.游苏日记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版.
[2]钟桂松著.《茅盾和他的女儿》[M].北京 . 东方出版社.2007版.
[3]陈建华著.《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M].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版.
期刊
[1]常文芳.由《小说月报》看茅盾的作者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王嘉良.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J].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3]李荣启.论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4]刘永良.茅盾眼中的曹雪芹和《红楼梦》——重读《节本红楼梦导言》和《关于曹雪芹》[J].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6期.
[5]骆玉安.茅盾的期.刊作者观与编辑思想——以《文艺阵地》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李钧.超越五四的努力——重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J].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7]王嘉良.两浙人文传统.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的内源性文化承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黄彩文.身体政治学的诗性表现——论茅盾小说的变形艺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李永东.左翼批评家茅盾的颓废观念[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10]孔海珠.周文与茅盾——从新发现的周文早年书信说起[J].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4期.
[11]任东华.真相、局限及意图实践的可能性——关于茅盾文学奖的“思想标准”及其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钟海波.论茅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3]傅修海.茅盾文学批评及其当代价值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4]李兴阳.茅盾前期.小说理论批评综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余荣虎.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6]周兴华.茅盾《夜读偶记》及其后记的语调与心态[J].名作欣赏2007年第12期.
[17]李丹.胡适、茅盾的“徐志摩论”比较[J].学术月刊2007年第10期.
[18]李蓉.在身体中寻找“真实”——重读茅盾小说《蚀》[J].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19]翟文铖.程式内的创新与模式外的建构——茅盾短篇小说视角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王嘉良.文学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对茅盾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检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博士论文
[1]陈天助.《《蚀》的文学语言研究》[M].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1]余铮.《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意识—茅盾《蚀》三部曲新论》[M].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M].河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M].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兰其寿.《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左翼都市小说特质—以蒋光慈、丁玲、茅盾为例》[M].厦门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